穿越迷津,开掘大道
——读余党绪老师《思辨读写十讲》有感
胡丹 等
余党绪老师的新作《思辨读写十讲》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既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问,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回应。当课堂成为理性与感性的交锋场,当文本细读升华为生命对话,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立人”的使命。余党绪的探索证明:唯有将价值引领、思维训练扎根于学科本体,语文才能走出困境,在祛魅与重建中开掘出一条通衢大道。
01
立德树人的学科表达
立德树人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育追求,如何将其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避免单向度的价值观输入,如何坚守语文学科本位进行立德树人,这无疑是时代给教师的大考。余老师以学科表达的方式回应了时代之问,其核心是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渗透来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他敏锐地看到,批判性思维在分析论证、问题解决、决策及创新方面的价值渐渐为人所知,但其德育价值常常被忽视。正如书中第一讲的核心观点,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脱离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道德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思辨,对道德人物具体情境的审查,对道德选择背后的矛盾的反思,一味地讴歌道德行为,讲解道德知识,赞美道德人物,结果使立德树人降格为学生和教师心照不宣的道德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余老师提倡的思辨教学的意义也在于此。比如他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分析,就是运用思辨思维的策略和技能,为笼罩在蔺相如身上的道德迷雾祛魅。这种祛魅并非是解构崇高、否定崇高的虚无主义,而是相信求真和还原过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
展开剩余83%余老师所提倡的思辨,是采取理性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反思的态度,对文本和自我生活进行审视,只有将立德树人安放在理性的基座上,才能切实地让德行真正成为德行。
这种理念,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中所提倡的,对德行动机和德行过程的全面审查。余老师是以语文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反省性道德”,因为只有经过自我反思和论证的道德规范,才能内化为主体的信念和自律意识,才能让学生成为多元、理性、温和的现代公民。
02
学科尊严的理性捍卫
当下,受泛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一些语文课堂过于追求体悟、感受、审美,而忽视了思维,甚至成了兜售心灵鸡汤和贩卖道德箴言的场所。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成为了语文知识的大杂烩,用余老师的话来说,基本上是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几个板块的宣讲,这无疑影响着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在这一背景下,余老师的思辨读写教学恰恰是对语文学科尊严的理性捍卫。在书中,余老师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思辨读写的内涵和操作路径。从单篇教学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践,从细读方法到写作策略,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思维训练”。
其实,市面上讲解如何提升思维品质的书很多,但囿于作者的视野和学养,很多书只能把思维训练降格为思维知识的传授,书中不断讲解着思维谬误、逻辑规则等形式逻辑知识,或是区分各种思维的表现形式。与它们不同的是,余老师这本书立足于思维本体,在吸收杜威、理查德•保罗、孙绍振、董毓等学者的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思维改进路径。
余老师借鉴杜威所提出的思维三要素,即目的、过程和思维材料,厘清了思维教学的落脚点,深入分析了思维教学的底层逻辑。他强调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力,精辟地提炼出文本阅读教学的三个核心环节,即“文本实证,澄清本意——追问作者,探究意图——评估判断,自我反思”,这是从读文到读人再到读我的过程,是对西方文本中心主义、作者中心主义和读者中心主义三种对立的文学理论的综合。在这种教学观的视野下,文本不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目的,而是思维的材料和通道。这是改进语文课堂生态的根本之法,以理性和开放的态度捍卫着语文学科的尊严。
余老师的开放态度和反思精神伴随着这本书的始终,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思辨阅读的提倡者,余老师依然保持着对思辨逻辑的高度警醒和反思。他说,在阅读时,不要只是质疑逻辑,因为写作即表达,表达即生命,在文本之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主体的存在。文章不是简单的章句或逻辑推演,写作有其特定的表达诉求,离开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表达语境,文章就失去了生命意蕴,逻辑也会变得空洞而苍白。这自然让人想到,现在很多课例都止步于分析《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中的史实或论证逻辑错误,未能对文本持陈寅恪所言的“了解之同情”,更未能站在历史和作者的维度上对文本之所以会有这些错误展开反思。结果是,课堂只是让学生以现代人的身份和高高在上的态度俯瞰文本,除了收获智商上的优越感之外,几乎无助于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在书中,余老师扎实的教学实录和反思为我们诠释了思维教学的实践策略,建构起文本细读的理论大厦。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廉颇蔺相如列传》《鲁滨逊漂流记》《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本的分析。例如,裹挟着泛道德主义的标签化阅读和印证式阅读,让蔺相如、鲁滨逊等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余老师特别强调廓清语言和修辞的迷雾,从语言表象进入义理内蕴,还原出文本之本意。这是文本细读与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与澄清的过程,旨在厘清文本内部的要素,结构与意义的关联,文本中的事实、逻辑与价值的关系。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进,归根到底就是思维的改进。因为,余老师相信,有了理性,我们就不会盲从于莽撞,有了开放,我们就不会狭隘和保守。在文本解读中是这样,在学习改进中也是如此。
03
教育图景的乐观期待
余老师在书中流露出对教育未来图景的期待,他试图通过思辨读写来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唤起学生对尊严、逻辑与意义的关注。作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务实主义者,一方面,余老师看到了当下的认知现状,他认为现代人的无知,不主要表现为知识和信息的绝对匮乏,而多表现为信息与知识的同质、立场与视野的狭隘、观点与态度的片面;另一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实用的工具,不能疏离生命的内在冲动与需要。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余老师这么多年的思辨读写教育追求,用“立足思维、走向生活”应该是合适的,正如他所言,教学自然立足语文学科,但我们的视角应该是更为宽广的人生、社会和历史。他的这种理念突出表现在对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余老师特别反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真”的缺失。这样的写作,余老师认为是无视教学伦理意义与道德内涵,割裂了为文与为人的关系,割裂了自我表达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割裂了技能训练与德行养成的关系,成了教育的反面。因此,他特别反对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他特别提倡真性情和真思维,让正确的废话、无用的套话、美丽的空话和高大的假话无用武之地。学生作文中暴露的夸大其词、简单归因、上纲上线等问题,现在看起来是小事,可由此养成的恶习,可能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公共说理。余老师将思辨写作看作与学生今后的生活甚至未来社会图景相关的重要行为,同时也隐含着他对教育现状的焦虑。我们在全书最后一章,即他与鄢烈山关于公共说理与批判性思维的对话中,看到他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担当,用王宁老师的话来说,这是所有忧国忧民有责任心的老师对下一代人深切的关爱,也是他践行思辨读写的初衷。余老师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行。正如四川省教科院段增勇老师所言,人活的是一份精神,因为要努力寻找精神的安顿之所,因为人所能成就的总是自己所能抵达的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他者”。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5年7—8期,有删改】
文章作者
胡丹,高级教师,成都七中语文备课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硕连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曾获教育部部级优课,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超级语文课》全国季军,成都市及四川省青教赛冠军等荣誉。
相关图书
《思辨读写十讲》
余党绪 著
目录
作者信息
余党绪,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统编语文教材编写者,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多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倡导和探索“思辨读写”及“公共说理”。主要著作有《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编著“中学生思辨读本”,主编“整本书思辨阅读”丛书。
发布于:北京市蜀商证券-可靠的配资平台-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